□通訊員胡江濤 全媒體記者劉德祥文/攝
當今社會,不少家庭都是隔代教育,父母上班忙,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、教育。祖輩的教育過于寬松甚至是縱容,讓不少孩子的成長之路變得坎坷。本期,我們關注的是“寬厚奶奶”教育孩子的案例
典型案例:宅在家里上網10年
蘭鐸(化名),男,26歲,小學文化,未婚,襄州區張灣人。
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蘭鐸是跟奶奶長大的。奶奶李湘云(化名)的教育理念是“樹大自然直”,對于孫子,她一直持縱容的態度。有時候蘭鐸的父母嚴加管教,李湘云會把孫子拉到一旁護著,對于這些,蘭鐸的父母也只能聽之任之。蘭鐸12歲時,因為老師批評他未及時完成作業,便負氣出走。父母多次要求兒子去上學,奶奶卻說:“我從小也沒讀多少書,不也生活得很好。”于是,年齡不大的蘭鐸,天天在家上網玩游戲。他把自己封閉在一個房間,每天上網達十幾個小時,這一上就是整整10年。餓了,蘭鐸就讓奶奶給他做飯吃;困了,就躺在床上睡一覺;煩了,就一個人在房間里唉聲嘆氣。蘭鐸學會了抽煙,起初一天抽幾根,后來有了煙癮,一天要抽兩三包。
他經常找奶奶要錢買游戲裝備,召集一些網友下館子,每月有幾千元的開銷。由于日夜顛倒,靜多動少,1.7米的他體重達200斤,血壓升到220,多次昏倒在電腦旁。因為長期“宅”在家里上網,很少與外界接觸,蘭鐸經常自言自語,甚至出現了嚴重的幻聽幻覺。家人曾兩次將他送到當地精神病醫院治療,在他24歲時將他送到襄陽西典心理少年軍校進行系統的心理調整和治療。
成因分析:忽視心靈成長
蘭鐸只有小學文化水平,來軍校時,老師問他,人活著是為了什么?他的回答是“吃飯”。蘭鐸寫的第一篇心靈成長手記是《我為什么來到軍校》,耗費了兩個多小時,僅僅寫了3行字,其中近一半是錯別字……
襄陽市西典心理少年軍校校長胡江濤說,由于奶奶的嬌寵、放縱,蘭鐸失學后無方向、無目標,為了打發時間,只好在網絡里尋找慰藉,導致他人際交往受限、心智成長緩慢,沒有責任感,行為退行。“檢查發現,蘭鐸有抑郁癥傾向,以至于情緒低落,精神萎靡。”
“心態決定命運!”胡江濤認為,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如果我們家長一味地滿足孩子的物質本能需要,忽視心靈成長,孩子就會養成依賴、脆弱、自私、任性、頹廢等不良心理品質,“依然像嬰兒一樣認識世界,不會很好完成社會化轉變,健康地融入社會”。
胡江濤建議,父母要做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(盡量減少隔代撫養),物質教育與精神教育一起抓,賦予孩子強大的心靈,讓孩子經歷風雨,這樣才能茁壯成長。
對癥下藥:改變從點滴做起
蘭鐸來到西典心理少年軍校后,軍校派出老師帶蘭鐸專門到上海一家醫院對其進行循征心理治療,利用影像、藥物等技術,改善他的大腦神經遞質,緩解精神抑郁問題。
胡江濤深知,一個文化素質低下的人,很難成為一個有格局、有擔當的人。軍校的老師找來了《新華字典》,從b、p、m、f教起。蘭鐸每天只認十個拼音和漢字,然后工工整整地寫一頁。在長達3個月的識字、練字中,蘭鐸心情平靜下來,覺得生活充實起來。字認得多了,學校老師又找來《安徒生童話》《童話大王》讓他誦讀,遇到不認識的字再查字典用拼音標注,半年的時間,他寫完了30多本練習冊,反復讀了5本童話書。
蘭鐸是軍校年齡最大的學員,同小弟弟、小妹妹們相處,常常覺得沒面子。為了增強他的自信心和管理能力,軍校老師適時讓他擔任班長,負責全班的日常管理。在蘭鐸的努力下,一班人被管理得井井有條。
在軍校訓練一年后,蘭鐸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為人處世能力都有了提高。本著鍛煉他的目的,軍校想安排他去養老院當義工。方案一提出,蘭鐸的父母就有不少顧慮。因為蘭鐸在學校學習了8個月時,學校給他放假休息一周,不曾想蘭鐸一回去就鬧情緒不想再回軍校,后來家人好說歹說才把他勸了回來。
如果讓他單獨去養老院當義工,蘭鐸會不會趁機溜走?如果出現意外怎么辦?但不給孩子機會,他又如何成長?為了安撫家長,軍校謊稱安排一名教官隨同,冒險地賭上一把。
在養老院里,蘭鐸起早貪黑為老人穿衣、洗澡、剪指甲、打掃衛生,樣樣工作干得有板有眼。蘭鐸每晚向軍校老師、教官電話匯報自己的工作情況和所思所想。一個月后,當他離開養老院時,老人們個個伸出大拇指,舍不得讓他走,他流下了激動的淚水。至此,蘭鐸的這次人生考試順利過關,父母懸著的心也終于放了下來。
蘭鐸在西典心理少年軍校進行了一年半的嚴格的軍事化訓練、規范的心理輔導培養后,學會了為人處世、自力更生,主動要求出去找工作。目前,他已經能夠自食其力了。